法暖网>首页 > 刑事辩护 > 敲诈勒索罪

昌邑敲诈勒索,昌邑诈骗案

时间:2022-11-18 21:20:03 作者:作者:贝昆颉 浏览103次

今天给各位分享昌邑敲诈勒索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昌邑诈骗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严律网(www.falvzx.com),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戏子能当少将笑话

李广利戏子当将军,七万汉军全军覆没

??? 李广利从戏子一步登天当上将军,是因为他的妹妹李夫人是汉武帝的宠姬,李夫人之所以能够亲近汉武帝,是因为她的长兄李延年的推荐。

??? 李延年年轻时不学好,被施以腐刑,进宫当了太监,负责养狗,但李延年精通音律,擅长作曲,歌唱得不错。一次给汉武帝演唱了“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武帝一听有这样的美女,立马坐不住了,李延年趁机推荐了自己的妹妹,这就是李夫人。李夫人当过妓女,舞技高超,床上功夫好得不得了,把汉武帝整得七荤八素、魂飞魄散,还生了一个儿子,这就是昌邑王刘髆。可惜李夫人红颜薄命,临死前故意不见汉武帝,让汉武帝日夜思念自己的美貌,从而深托自己的兄弟,结果李延年被封为协律都尉,负责音律,李广利挺能忽悠,被封为将军。

??? 李广利一家全是戏子,但他们吃透了汉武帝的心性,李延年诱之以音律,李夫人对之以床技,李广利辅之以暴力。李广利这人的心灵相当邪恶,心狠手辣,别看狗屁不会,但野心勃勃,他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善用阴谋诡计和残酷屠杀来控制士兵。

??? 李广利的第一仗就是远征西域城邦国家大宛。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是想联合西域共抗匈奴,尽管一事无成,但战略方向是正确的。张骞死后,有人仿效张骞远行取富贵,妄言之徒纷纷作为汉使西行,汉武帝也不加鉴别。要知道当个称职的使节并不容易,要求有三寸不烂舌可当十万兵的能力,不是谁都干得了的。西域方面也发现汉使一个个行同无赖,就非常轻视,连饭都不管,汉使也表现极差,互相指责,甚至互相残杀,但他们对付汉武帝似乎很有默契,异口同声说西域国小力弱、珍宝众多,尤其是汗血宝马,更是天下奇珍。汉武帝越听越感兴趣,决定派李广利出征大宛,取汗血宝马。本来西域可能成为西汉的军事同盟,出使西域是为了“断匈奴右臂”的,现在可好,西域成了西汉掠夺的对象,汉武帝发动了一场没有一点正义性的纯粹掠夺战争。

??? 汉武帝太初元年,李广利率兵远征大宛,对外称“至贰师城取善马”,所以又称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发音为耳屎将军。汉武帝似乎知道此次西征不会有什么结果,没有派出西汉的中央军,只是征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李广利一路之上就和土匪一样,所到之处强行勒索供应,不答应的就攻城,攻不下的就放弃,等到郁成城的时候,只剩下数千人了,饥寒交迫,攻城不下,李广利引兵而还,到达敦煌的时候,手下士卒所剩不过十之一二。汉武帝大怒,派人关闭玉门关,说“军有敢入,斩之。”李广利只好留屯敦煌。

??? 开始李广利也不理解,自己带兵万里远征,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现在居然闭关不纳,难道想让我们都死在这里?时间长了,李广利想明白了,没错,就是想让你们死在这儿,征发的军队都是诸侯国的人马,本身就是不稳定因素,死了正好,你李广利把他们带回来干啥?从此以后,李广利再也不把士兵的生命当回事了。

??? 两年以后,汉武帝力排众议,倾注全国之力,派李广利率军六万再征大宛,为了保证后勤补给再征调十八万军队,部署在河西走廊一带,还专门派了两个擅长骑马的人,负责选取汗血宝马。李广利一路敲诈勒索,烧杀掳掠,直至大宛,攻城四十多天,和大宛达成了协议,取好马四十多匹,罢兵而归。上次打了败仗,回来时军队剩了十之一二,这次打了胜仗,居然也剩了十之一二,多数人不是战死的,而是将帅贪婪,肆意侵凌士卒,造成死伤惨重,李广利更是双手沾满士兵鲜血。回来后,大家争相参奏李广利,但是汉武帝认为万里远征不容易,不惩罚李广利,还加封他为海西侯。

??? 汉武帝远征大宛,冲冠一怒为匹马,不管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不管是在军事上还是在文化上,不管是在战略上还是在战术上,都是错的,数万将士的生命还不如几匹马值钱,笔者不知道那些一天到晚为汉武帝歌功颂德的马屁精们会做出什么解释。

??? 但是这件事使李广利彻底找到了感觉,不要怕死人,死的越多越好,死人多了自己才能立功,死人多了自己才能封侯。不过李广利也不是没有危机,在他征伐大宛期间,他的弟弟李季奸乱后宫,结果李延年和李季都被灭族。现在想来,李延年被司马迁列为《佞幸列传》第一人不是没有道理,他和李季可能都是汉武帝的男宠,李延年是太监,没有问题,李季不是太监,但仍然得以出入后宫,非此无他。李延年死后,李广利失去了权力核心的支撑,他深感神马都是浮云,自己早晚也是死,就找到丞相刘屈氂,想册立李夫人的儿子刘髆为太子,日后当了皇帝,自己就是国舅爷了,那样就安稳了,但是此事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

??? 汉武帝征和三年,李广利率领七万骑兵出击匈奴。军队出征不久,刘屈氂事发被杀,李广利一家老小被抓。此时,李广利开始思考,如果回师,自己难免被杀,如果投降匈奴,又恐士卒不从,所以他决定向匈奴猛攻,如果胜了,可以向汉武帝邀功,或许可免一死,如果败了,就势投降匈奴,

刘琰的人物经历

康熙九年(1670),刘琰二十岁时参加童生试,顺利地通过了县试、府试、院试三关。在考场上,刘琰很快就完成了应作的七篇时文,时辰才是申未之交(下午三点左右)。主持考试的提学感到很惊讶,一看他的文章,却发现老到浑成,就像是在预先构思好的一样,便问他能更成否,刘琰于是又作了两篇。因此在这场考试中刘琰被取为第一名。第二年科试刘琰又首先被录为廪膳生员,月给银四两。提学称许他为仙才,刘琰文名也越来越传开,以至附近很多人来向他请教学业。刘琰也离家到东平、肥城一带设帐,授徒达数百人。

康熙二十六年(1687),刘琰参加乡试,高中第一名解元。典试官周清原阅刘琰考卷,大加赞赏,至有“如获拱璧”之语。第二年春,周清原以学政案临沂水岁试,曾邀请刘琰入幕。康熙三十年(1691),刘琰考中辛未科进士。考后刘琰去拜见房师许逊斋,许说:“按你的文章应名列第一,可惜非我力所能及不得荐为首选,但文章如金玉自有定评,不必因为不能抡元而憾恨。”在接下来的朝考中刘琰被选拔到翰林院,授为清书庶吉士;三年考满,再授翰林院检讨。不久又被选任三朝国史纂修官。书成后,皇帝赐给蟒服一套,作为奖励。

康熙三十九年(1700)庚辰科会试,刘琰任同考官,对私相请托概加拒绝,认真阅卷,客观公正地评选和推荐。即使没被推荐的卷子,也都有予批阅,考生们都敬佩他是文章知己,纷纷以弟子礼晋见请求指导。结果张榜公布出来,经他推选而取中的人都是士林有名的人物。当时舆论评价主持公道者,一致认为刘琰应是第一人,以至海内有“四君子”之称,刘琰列居其一。这一年十月,康熙皇帝为孝惠章皇太后庆贺六十岁大寿,亲自撰写《万寿无疆赋》书写到围屏上进献给皇太后,同时又命朝臣中文学侍从也都撰写一篇同样的贺文。当时遵命作赋的有四十九人,刘琰所作被评为第一,康熙皇帝很满意,亲赐诗绫作奖励。这时恰巧赶上江宁府知府一职告缺,康熙意思想派刘琰去,便征求大学士李光地的意见。李光地是辛未科主考之一,算是刘琰的老师。李光地向皇帝奏道:“江宁是江苏省会所在,深受六朝馀习影响,风俗骄纵,民情薄恶。有才干无操守的不可任,有操守无才干的也不可任,刘琰才守兼优,我对他早就了解,他正是江宁知府的恰当人选。”于是传旨在畅春苑召见刘琰,即刻任命他为江宁知府。

刘琰接受了江宁知府的任命,随即带一名年轻仆从上路,昼夜兼程,很快就到了江宁地界,也不向官府招呼,就在江宁府属各县先走了个遍,对当地习俗民情和官吏好坏作了大体了解。地方上派出迎接的吏役远迎到几百里以外,仍然不见新任知府的踪影,而新太守却已经在境内有两个月了。刘琰上任伊始,就遍发告示给各属县,褒扬善良,对虽有作恶但尚未构成犯罪的准许悔过自新,再犯加倍惩处。那些贪污受贿分子和地痞恶棍为害人民的家伙,闻风都纷纷逃避。

当时江宁府时兴一种旧礼,市面上百业各行都对官府有献金和礼物供应,如绸缎机房每天应贡样缎一联,一年下来就是三百六十联,其他各行也都仿此办理,刘琰上任后,规定各属应分火耗、旧规礼皆一毫不受,各县供给一概革除。江宁府所辖的龙江关是进出南京的门户,明朝时曾在此设户部钞关,专理粟帛杂用等税。清朝则由江宁督理织造兼督理龙江关税务,有携带绸缎过关的一旦被查出就要受罚。负责把守检查的拦卒借机作奸,即使是出入携带日用品,也任意敲诈勒索银两。前任知府也知道其中弊情,多次下令禁革,但情况依然如故,似牢不可破。刘琰则采取允许百姓告状的办法,每个城门出处都放置屋瓦十片,用盖有官印的纸封好,如有受欺者到此即可击瓦而去,守卫城门的吏役据以上报,就立即将作奸拦卒拿问,这样才使龙江关积弊得以杜绝。江宁百姓一致称颂新知府,亲切地称他为“击瓦太守”,商民感戴他,供奉他为财神,甚至在他离去后这种习俗还传到了其他地方。

另外,每逢初一、十五,刘琰就定期宣讲皇帝谕旨,反复详细解说,使一般老百姓都能了解,还留心听理诉讼,及时揭露隐伏的坏人坏事,防止和纠正冤假错案,以至江苏全省都传颂说江宁又出了个龙图包老。在处理完政事公务后,刘琰还爱到书院与学子们讲论学问,当面为他们批改文章评说优劣。后来官至翰林院编修的刘岩(大山)和黄越(际飞)等名士,就都是当年经刘琰将拔的人物。时间仅仅两年,江宁就出现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风俗为之一变的新局面,这些情况都被反映到了朝廷和皇帝那里。

康熙四十一年(1702)冬,有几个省的学政出了空缺,主管部门两次草拟初步人选,都不大合乎皇帝的心意,康熙亲自写了刘琰的名字交给吏部,吏部拟派广西,康熙又亲笔勾换为江西。康熙四十二年(1703)春正月,康熙皇帝第四次巡幸江南,二月到达南京,刘琰接驾,随至皇帝寓所入见。康熙向刘琰询问地方利弊,刘琰一一奏对。之后,皇帝又和刘琰讲论儒经要领,刘琰奏说:“圣学当上对天心,下通民志,其功在克己慎独,其要在亲贤远佞。”皇帝命侍从拿纸笔来,让刘琰写下这几句话,刘琰便恭恭敬敬地写了三句纲领性的话呈上,康熙很满意,也乘兴写了朱熹的《窗铭》“言思毖,动思踬,过思弃。端尔躬,正尔容,一尔衷”赐给刘琰。另外又赐冠袍各一,极尽宠幸。有一次皇帝还亲自驾临江宁府署,君臣之间曾有这样两句问答——康熙问:“江宁年成这样丰裕,不知爱卿也跟着富起来了没有?”刘琰答道:“臣惟有一怀明月两袖清风而已。”康熙离开南京时,又命刘琰随驾至苏州,与别人一同召见,交谈了很长时间,然后留下吃饭。回程到镇江金山寺时,又一次召见,命刘琰即赴江西新任,不必再等候送驾。刘琰跪请皇帝训示,康熙送给他两句话:“拔真才,做好官。”并特赐刘琰座位,还专门给刘琰写了一道“凡学政所宜为者,不许地方掣肘”的敕书,刘琰谢恩而出。

刘琰告别江宁那天,道路上拥满了送别的人群,有拉着车不让走表示挽留的有设宴饯送的,从早到晚,轿马都难得前行一步。只好又回到公馆住下,第二天一大早刘琰便自己骑了个马去长江岸边上船。等船开时,两岸鼓乐声和相送流泪不忍告别的,声音混杂,几十里地络绎不绝,准备乘船相送的有数百人。刘琰深受感动,即景赋诗三章,并再次坚决谢绝大家的盛情相送。

刘琰到江西学政任后,不忘康熙的殷殷嘱托,以兴利除弊、选拔真才为宗旨。按例行职责,首先对所属各府州县文武生童进行考试,一概出于公心,谨慎从事,丝毫不敢苟且马虎;每出一题,都要自己先写一篇程文作为示范。无论是在开考前对诸生训勉还是阅卷评定之后,都要讲明儒经宗旨所在,教育士子要以注重品德、崇尚操行为先。严格杜绝私相请托,对出身贫寒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同样拔取,江西士子都称颂刘琰是“铁面冰心”。江西士林风习也为之一变,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气象。凡是被刘琰所选取的人才,老百姓都交口称赞,就连农夫牧童、妇人女子都称道是真秀才。在考试到饶州(今鄱阳)的时候,发现州府所取参加院试的名额每县才不过数十人,不但人数少,所作文章也不足观。刘琰就发布告示,凡县考应试童生有名在案的都可准备参加这次院试,不受原来所取名额限制,考试时间另行通知。任提调官的当地州官对刘琰的做法提出指责和非难,刘琰取出皇帝的敕书,说道:“朝廷赐给我这个敕书,不是光做样子好看,是要派我来选拔真才,以为国家准备有用之人。你难道是想和朝廷使者对抗吗?”气愤之下就要对他弹劾,因同僚们恳切求情才作罢。最终还是照刘琰的方案,凡县案有名的都参加复考,结果真才倍出,没有因贤才未被录用而出现遗憾。岁试一遍完毕,刘琰去谒见巡抚张志栋,张欢然迎入并三致拜礼,刘琰表示不敢当,张说:“公一尘不染,为朝廷拔取真才,应当向你致拜;您为江西培植文风,我作为一省巡抚,有风俗教化的责任,又应当向您致拜;我老家是山东昌邑,您是山东阳谷,咱们两个是老乡,您帮了我的忙,我这算又沾了老乡的光,这是第三层向您致拜的理由。”康熙四十三年(1704)二月,李基和继任巡抚,对刘琰更加敬礼。两人相见之时,李握住刘琰的手说道:“过去同在翰林院时,只知道您文章有名,现在才知道您文章和政事都是同样出色,真正可称得上是表里一致的君子啊!”于是向全省发出公文,号召下属十三府官员都以刘琰为榜样。遇到有关大政,一定要请刘琰商酌后才去施行,刘琰有什么意见也诚恳地直言相告。

学政三年任内第一年进行岁考,第二年科捞。按照当时规定,岁科考试所录取生童都要造具清册,解送礼部,岁科考一等生正场卷也要咨送礼部磨勘,如复查发现错谬和作弊情事,除罚处生员外,严重的以至学政也被罚俸议处。刘琰将岁试册文报部以后,礼部主管多次索要规礼,刘琰不予置理,当事者便以册文字画错讹为由,拟议对刘琰降一级处罚。时当康熙四十四年春皇帝第五次南巡到江南,处理到这件事,便问两江总督阿山:“刘琰为官怎么样?”阿山回奏说:“刘琰居官清正,两江第一。”康熙又问江西巡抚李基和,李回奏道;“刘琰主持考试,不论是对文武童生的院试,还是考定文武生员等次的岁科试,都一毫不苟,实在是真正清官。”皇帝因此特旨对刘琰免议。刘琰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越发严格要求自己,坚守高洁的情操,以此作为对朝廷的报答。而忌恨刘琰的小人也不甘就此罢休,越发想找机会来中伤他。这时有人以刘琰清正高洁、坚持操守为他向礼部辩说,但当事者却回答道:“刘公的清操,我们也有耳闻。但规礼是天下各地都如此,怎么就单单他江西不兴?退一步说,即使江西不送规礼,难道连写一封信打个招呼都不能吗?当时假若肯稍为照应,部议也不会提出来啊!”这话传给刘琰,刘琰依然置之不理,只仗自己一腔刚方之气、严正之操,终究不写一个字给礼部。等到科试册文报部,当事者又以字画错讹的同样因由拟议对刘琰罚处。这时正值康熙皇帝幸驻新建的热河避暑山庄行宫,当事者这次耍了个手段,将对刘琰的议处和其他事杂在一起上奏,康熙皇帝竟然一起允准了奏议,就这样终将刘琰降夺一级。

刘琰接到这个消息,没有表示多么意外,反而好像很高兴的样子,并举出江西前贤陶渊明的例子,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给后人留下《归去来辞》那么好的千古文章,他就是我的榜样啊!于是决心辞官退归故乡。但刘琰虽为官多年,却清正一身,身无长物,囊空如洗,说辞归故乡,千里迢迢,怎么得回?这时巡抚换了郎廷极,郎公尊敬刘琰的清操,慷慨地拿出三百两银子赠给刘琰作路费,原任监政观察韩西崖也赠银一百两,并且对大家说:“学政任满回家竟然没有路费,这在本朝六十年来还是第一次遇见。”众多地方士绅也都纷纷写送别诗赞扬刘琰,表示挽留。刘琰一向喜爱豪饮,便以大半还酒债,剩余的当路费辗转从运河坐船回山东老家,并写有一首有名的《旋辕》诗纪其事,全诗为:“笑别江南返故乡,携来奇物满船装。一轮明月闲中得,两袖清风淡处忙。吴水吴山偿酒债,楚花楚草入诗囊。多情还有河边柳,一带云烟锁夕阳。”旧县志收入此诗,题作《江南学政差竣,载酒一船归,人以为金银,及发始知》。

刘琰回乡在张秋杜门谢客,寄情诗酒,啸傲自豪。京城同僚好友多次给他来信,说当今皇帝好比尧舜再世,您老不可以隐退在野,劝他重新出仕,刘琰概不作答。后来被称为“天下第一清官”、“康熙名臣”的张伯行当时官任兖宁道,公干从运河过张秋,要前去拜访刘琰。刘琰推辞不见,张伯行径直进家,刘琰说:“陋室不堪,所以不敢屈劳您的大驾。”张伯行笑道:“不堪何妨,不堪才正表现出君子的风度!那些居住高堂大厦的,哪里有这种高卓的情趣!”张伯行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富裕,每要借给刘琰盘费,让他去京都补官,并且说:“公高卧不出,自己打算倒好,但又对得起天下百姓吗?”刘琰还是坚决辞绝。张伯行后来调任京城,在皇帝休憩闲宴处奏对时,向皇帝推荐刘琰是王佐之才,可与汉唐诸臣相比,把他征召来朝廷,一定会对当朝风俗教化大有补益。康熙皇帝深以为是,正准备大用刘琰之时,而刘琰已经去世了。这年正是康熙五十年(1711),刘琰才六十一岁。给他送葬参加追悼的有千馀人,即使路过不认识他的人也都表示惋惜。张伯行哭得尤其悲哀,说是老天不想让这人兴起啊,不然怎会这么早就从人间夺走介庵先生呢!并且亲自写诗文祭悼,其中有“斗山失韩,洙泗无曾”这样的句子。刘琰死后第二年,阳谷县和张秋都有将他列入乡贤祠,江西、江宁将他列入名宦,江右六君子祀,刘琰在其中之一。

刘琰是一个清官,他一生清介正直、坚守节操。刘琰又是一个文人,是一个诗人、书法家。他丰姿爽秀,天性旷放,气度豁达,富秉文人气质。好临池作草书,开始学习王右军,后来自成一家。人们得到他的片纸只字,都看得很宝重。所著传记词赋高古典雅,在翰林院十年,前后应制诗赋,多次得康熙皇帝赞赏,但并不以为重。平时所写文章,脱稿以后,被人家拿去,也不自留稿底,更不将诗文刊刻示人。所以著作虽多,但得行于世的却甚少。状元出身、官任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的韩菼曾称许刘琰是“文章冠十五国之先,人望在数千载之上”。刘琰的为人为文足以名世,只因他性不狎世,一味强项,无视官场规则,身处政以贿成的封建官场,终于自己退离官场,而他又雅不好名,遂渐被湮没,但在阳谷家乡却流传着他的口碑遗闻,成为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

刘琰墓在县城东八里营村西,现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那个"两袖清风"什么意思?

“两袖清风”到底是什么意思

作者: 木石 发表日期: 2007-06-01 22:14 复制链接

“两袖清风”,也说作“清风两袖”,是古代对清廉官员的赞誉。这“袖”即指衣袖,古时的官员和有地位的人都穿袍子,袍袖又宽又大,可以装东西,就象现在衣服的兜儿一样。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袍袖里没有什么东西,只装两兜清风—样。说穿了,就是说官员没有贪污受贿。

明朝人都穆的《都公谭纂》卷上所说的于谦故事,就是这句成语的来历。

于谦是明朝颇有政绩的清官,也是很有才华的诗人。他在明宣宗、英宗、景宗各朝,都做过大小的官。那时的官,绝大多数是营私舞弊、贪赃枉法的。在外地做官或京官奉差外出的,更乘机搜刮民众,敲诈勒索,无所不用其极。他们进京时,还要征集大批贡品礼物,献给皇帝和送给朝中权贵,以博取高升重赏。而于谦却不来这一套。据说,于谦当“兵部侍郎”时,有一次去河南视察,回京之日,却不带一物,并作诗一首道: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绢帕、蘑菇、线香,都是民间土特产,一般官员常以这类东西作为礼品,带进京去。于谦在诗中说,这类东西是供百姓享用的。只因官员征调搜刮,它们反使人民遭殃了。于谦接着说,我什么也不带,只带两袖清风进京去朝见天子,免得老百姓的非议。

1457年,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夺回帝位。于谦成了宫廷权力之争的牺牲品,被英宗诬以“谋逆罪”,惨遭杀害。抄家时,却没有发现于谦家里有多余的财产。

东汉时期,荆州刺史杨震调任东莱太守。他从荆州赴东莱上任时,途中经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热情地接待了他。原来王密也是荆州人,杨震成了自己的顶头上司,以后还需要他提携。有了这两层关系,于是王密便在深夜带着黄金,悄悄地来到杨震住处,对杨震说:“多亏大人当年的举荐,小人才得以任此县令。昌邑无特产,仅与十斤黄金赠送大人,聊表心意,请大人一定笑纳,以后还望大人多多关照!”

见到那么多金灿灿的黄金,杨震面显怒色,很不高兴地说:“作为故友,我是十分了解你的,可你为什么不了解我呢?”王密小声地说:“现在已是深夜,没有人会知道的,请大人放心!”

杨震哈哈大笑,用手推开房门,拍着王密的肩膀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你还是赶紧把黄金拿走吧!”王密见讨好不成,只好带着黄金灰溜溜地回去了。

杨震一生生活俭朴,为官清廉,子孙们跟着他,吃的是素菜淡饭,出门都靠步行。有官员奉劝他为子孙后代置一点产业,他却说:“让后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这可是留给他们的最丰厚的产业啊!”

杨震最看不惯官员们的贪侈骄横,多次上书切谏,贪官们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予以除之而后快。公元124年,杨震被贪官中侍郎樊丰诬陷而罢官,被逼自尽。

于谦、杨震都是那个时代的好官,但他们却没有得到好的人生结局,令人惋惜,这真是做清官难呀!

以上关于昌邑敲诈勒索和昌邑诈骗案内容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怎么样做还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来确定。可以来严律网找律师提供对自己有利方案。

阅读全文
相关问答
栏目热点